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
|
|
|
緬甸國旗 |
緬甸國徽 |
緬甸區域位置圖
|
|
![]()
|
|
|
緬甸名稱由來與意義 |
「緬」字表示遙遠的,「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即:「遙遠之郊外」 國際舊稱Burma,緬甸當局自1990年起改國名Myanmar |
|
首都 |
奈比多(Nay PyiDaw),位於曼德勒省 |
|
最大城市 |
仰光 |
|
官方語言 |
緬甸語、英語 |
|
面積 |
約67.85萬平方公里 |
世界第41大 |
人口 |
54,584,650 |
2012年7月止 |
民族 |
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共有135個民族 |
|
宗教 |
佛教(89%)、基督教(4%,含天主教)、穆斯林(4%)、其他(2%) |
|
貨幣單位 |
緬元(BUK) |
|
GDP |
892.3億美元 |
2012 止 |
政治體制 |
總統制 |
|
立國日期 |
1948年1月4日 |
緬甸從英國獨立 |
國父 |
翁山(Aung San) |
|
緬甸-歷史 |
|
史前歷史 |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根據法文和英文考古資料,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 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 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
蒲甘王朝 (1044年-1287年) |
西元849年緬族人在北部修建蒲甘城(Pagan),1044年國王阿奴律陀(Anawrahta)即位,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開創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位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肥沃的土地提供充足的糧食產量,加上交通位置居中,肩負起文化交流中繼站的角色,因此蒲甘王朝發展十分迅速。 1044年蒲甘王朝開國者阿奴律陀征服撣族和猛族並因此信仰小乘佛教。阿奴律陀過世後,蒲甘王朝持續統治近兩世紀,直至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Kublai Khan)率領大軍入侵才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
東固王朝 (1531年-1753年) |
蒙古人在1287年消滅蒲甘王朝,十六世紀東固王朝(又名通古王朝)建立後,才恢復緬族在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1531東固王朝君主緬人莽瑞體,又稱塔賓什威帝(Tabinshwehti)重新統一緬甸,恢復緬族勢力,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 之後莽應龍(又名帕應曩)(Bayinnaung)即位,兩次進攻阿瑜陀耶(泰國),引起泰人激烈反抗皆告失敗;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德亞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資源,1550年被猛族殺害。 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 1752年猛族佔領緬馬首都,東固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 1753年,緬人阿勞帕雅(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
貢榜王朝 (1752年-1886年)
|
西元1752年,在阿勞帕雅又稱雍笈牙(Alaungpaya)領導下,緬族人趕走入侵者,將大貢改名為仰光(Rangoon),貢榜王朝建立。 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如,貢榜王朝西邊跟鄰國阿瑜陀耶發生戰爭;十八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東邊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起衝突。 英國從1824年起,經過三次英緬戰爭: 第一次英緬戰爭為1824-1826年,第二次英緬戰爭為1852年;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並成立英屬緬甸管理。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國王明敦曾試圖改革但失敗。 1885年,法緬簽訂合作抗英的密約,使英國決心滅緬,英國發動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1886年,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將緬甸納為英屬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緬甸愛國人士於1945收復仰光,向英國爭取獨立,終於在 1948年1月4日正式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
殖民時期 (1885年-1948年) |
統治方式:成為英屬緬甸後,英國勢力將鄉村領袖結合入殖民政府以統治鄉村,並且對各民族採「分而治之」政策。英屬緬甸以稻米為單一作物並且出口至英國與英屬殖民地。並且開發原物料。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為彌補水路的不足以及為鎮壓反抗,英國人也興建與改善鐵路和道路。 反印度暴動:此時,大量的印度勞工移民與資本家也進入緬甸,威脅當地經濟。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一戰後,反英殖民,希民族獨立:英國發展英式教育,影響緬甸佛教,使僧侶開始反抗,所以緬甸佛教成緬甸民族主義與反殖民推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獨立浪潮也傳入緬甸。1920年,仰光大學爆發反對殖民教育的「國民教育運動」,導致「佛教青年會」結合其他團體成立「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其改革要求被英國拒絕。1930年代學生與農民暴動持續,英國改採懷柔政策。 英國因應緬甸抗爭: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本國內政。 二戰後,日本的協助,緬甸爭取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名義上獨立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又譯翁山)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 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 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 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
獨立時期 (1948年-1962年)
|
派系問題衍發內戰:獨立後的緬甸,由於緬甸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因各邦利益受到中央政府漠視;因此,各邦和中央從此開始展開武裝紛爭。 緬甸大選: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重新取得執政。 |
軍政府時期
|
軍變引發暴動: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更改國名: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的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 翁山蘇姬囚禁:國內反政府的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遷都與民主選舉: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國內經濟: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晚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政府及國會制度:依1994年4月9日所通過之憲法草案規定,緬甸中央政府之組織與運作設總統及兩名副總統,總統候選人需連續居住緬國20年以上,且不得持有外國國籍,此一條款係軍政府有意排除緬甸民主運動領袖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對於政治的參與而設。 緬甸由於仍未實施選舉,仍由軍政府掌權,因此並無總統及副總統。目前因此仍然是由獨裁軍事執政團掌權,由29人組成之國務會議(State Council),掌行政、立法、司法等權,由總統兼任主席。 國會制度:根據緬甸新憲法,國會採一院制,稱人民議會(People‘s Assembly),計475個席位,任期4年,由人民直接投票選出。但是,由於1990年選舉結果未被軍政府承認,因此並無實質國會。 由於軍政府的嚴密監控及管制,許多政黨被取締或宣告解散,現約有10個政黨,但目前最大的政黨則有二個: 1.國家聯合黨(National Unity Party):為一代表軍方勢力之執政黨,是由執政26年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於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現有黨員100多萬。 2.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成立於1988年9月,由翁山蘇姬領導。為緬甸最大政黨和最有影響力的反對黨,支持人數超過200萬人以上。 中共撤軍,緬共失勢: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到鄧小平上台以後撤出全部在緬的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
緬甸聯邦共和國(2010年-現在) |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正式啟用新憲法確定的新國旗和新國徽。並把國號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
緬甸大事記年表 |
825年-1757年:孟族國王統治南緬甸。 |
1044年-1287年:緬族國王由蒲甘城開始統治。 |
1278年: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撤,並入「雲南行省」。 |
1287年-1531年:撣族國王由阿瓦由緬甸中部開始統治。 |
1531年-1752年:緬族國王開始統治東固。 |
1752年-1885年:緬族國王開始統治貢榜。 |
1875年:西部克倫尼邦被確認為主權國。 |
1885年(清朝光緒十一年):英國發兵滅緬甸,併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 |
1886年(清朝光緒十二年六月):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 |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為分開的行政區。 |
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 |
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英屬緬甸)。 |
1942年:翁山和奈溫所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引領日軍佔領緬甸。 |
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大英帝國重返緬甸。 |
1947年: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於撣邦境內彬龍(Panglong,也譯為班弄)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Panglong Agreement),協議之目的為,聯合緬甸(Burma)、撣邦、克欽邦、欽邦等,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同年,翁山將軍被暗殺。 |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六十多年的的殖民統治,緬甸聯邦誕生,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 |
1948年-1958年: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的執政黨。 |
1958年-1960年:奈溫將軍強迫吳努讓其成立「看守政府」。 |
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獲勝而執政。 |
1962年-1974年:奈溫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選制度,開始軍人獨裁統治。 |
1974年-1988年:奈溫頒布新憲法,承認若開邦、欽邦、克欽邦、克倫邦、卡耶/克倫尼邦、孟邦、撣邦為行政單位。奈溫將軍脫下軍裝,自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緬甸聯邦」改國號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確立一黨專政。 |
1988年:8888民主運動之後,奈溫退居第二線,由蘇貌將軍接班,執政黨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更名為「緬甸民族團結黨」,成立「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堅持一黨專政。 |
1989年:緬甸當局將其英文國名從「Union Of Burma」改為「Union Of Myanmar」。 |
1992年:丹瑞將軍取代蘇貌將軍全面接掌軍政大,繼續一黨專政。 |
1997年:丹瑞將軍改「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緬甸聯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繼續一黨專政。同年,蘇貌將軍病逝,奈溫失勢。 |
2002年:吳奈溫在軟禁中去世。 |
2005年11月7日:因戰略思維,緬甸政府宣布首都由仰光遷都至奈比多。 |
2007年8月中旬:仰光爆發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是緬甸二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抗議遊行,參加人數大約數十萬人。遊行本為抗議油價高漲,後轉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遊行,至9月26日軍政府開始鎮壓,致數人死亡。 |
2008年2月9日:軍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
2008年5月3日:特強氣旋風暴納爾吉斯襲擊仰光等人口稠密城市,造成至少13萬人死亡。 |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正式啟用新憲法確定的新國旗和新國徽。 並把國號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
2011年3月24日21時55分(UTC+8):緬甸東北部發生地震矩規模6.9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
2011年3月30日,吳登盛成為緬甸總統,丹瑞退位。 |
2012年4月1日: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發布公告,在45個議會議席補選中,全國民主聯盟最終獲得了43席(聯邦議會人民院37席、民族院4席共計41席,地方議會2席),全國民主聯盟主席翁山蘇姬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 |
民主改革 |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緬甸正式啟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國旗、新國徽,國歌保持不變。 2010年11月7日,緬甸依據新憲法舉行了一次多黨制全國大選,共有37個政党參加大選。大選選舉出聯邦和省、邦各級議會代表,聯邦議會由上院民族院(224席)和下院人民院(440席)組成,然後計劃再選舉出總統、副總統,組成新政府。其後,現軍政府將向新政府移交國家權力。由於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未能參選,所以這次選舉在國內外備受批評,被指普遍存在舞弊行為。最終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在人民院、民族院分別獲得259席與129席成為第一大黨。 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登盛為緬甸總統。3月30日,一名緬甸官員說,軍政府最高領導人丹瑞和副主席貌埃當天退位,下令解散了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人政府),將政權移交新政府。4月4日,緬甸官方正式宣布,統治國家將近20年的強人丹瑞已卸下軍事領導人的職位。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目前各政府部門還掛著丹瑞的照片;許多分析家指出,由於登盛是丹瑞的重要親信,所以78歲的丹瑞還是會在幕後聽政。 據德國之聲報導,過去嚴格管制網路的緬甸,在今年新政府上台後為強化開明形象,於2011年10月27日宣布,正式解除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曾發表不利緬甸形象的網站封鎖,象徵緬甸進入網路自由時代。 2012年4月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當選緬甸國會下議院議員,並於5月2日正式上任。 2012年8月20日,緬甸政府信息部在其官網上宣布,即日起開始廢除對所有緬甸當地出版部門的審查制度。 2012年9月17日,緬甸政府宣布再特赦514名囚犯,包括部分外籍囚犯和政治犯。
|
網頁、圖片來源:
CIA World Factbook
Wikimedia
Countries of the world
本網站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設立,國立中興大學國政所負責更新與維護。
Website sponsored by RIHSS, MoST, and maintained by GIIP, National Chung Hsin Univ